Toggle Menu

徽杭往事

发布时间:2020-05-31

分享到

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

三天到余杭,鸭蛋未露黄。

走到深渡 ,忘了家务。

到了杭州,万事一丢。

谚语印证着徽州与杭州的渊源。


01新安江与《富春山居图》 

一条江有三个名字,

上游叫新安江,

中游为富春江,

下游称钱塘江。

中游最出名,

是因为和一副名画连在了一起,

叫《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四大画家之一的黄公望画的。

关于黄公望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黄爸爸90岁的时候收了养子,

邻居前来道喜说:黄公望子久矣!

黄爸爸就把养子取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爸爸起名真省事呵。


黄公望是个Loser,

读遍四书五经,久试科举不中,

到了45岁,找关系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个文员。

不久又受冤吃了官司,坐牢5年。

50岁的时候,想学画画,于是拜了王蒙和赵孟頫为师。

五十而知天命,

对于黄公望来说,人生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80岁那年的秋天,

黄公望和师弟无用师,游历新安江富春江,

景色太撩人,

他跟师弟说:我不走了,我留下来画画。

不曾想,这一留,就是四年。

四年时间,黄公望只干了一件事:

完成了长达636cm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四年功成,画尽人生。

后来《富春山居图》被吴洪裕收藏,

这个吴洪裕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

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这幅画你们把它烧了,我得带走。”


吴洪裕临死前,

家人当他的面开始烧《富春山居图》,

他的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抢出。

这时画己烧成两截,

前半截人们称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为《无用师卷》。

1938年,《剩山图》进入浙江省博物馆,

1948年,《无用师卷》流入台湾。

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2011年6月,《无用师卷》和《剩山图》,

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展出,

富春江与新安江实现了合流。


歙县人渐江大和尚,

以黄公望为师,

师法新安江、富春江和黄山的自然景色,

成为新安画派一代宗师。

他写了一首著名的《画偈》:

敢言天地是吾师,

万壑千岩独杖藜。

梦想富春居士好,

并无一段入藩篱。


02徽杭古道与徽州人

胡宗宪、胡雪岩、胡开文、胡适……

当年这些徽州牛人求学干事创业的时候,

都走过一条同样的路——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全长75公里,

起于徽州绩溪伏岭镇,止于浙江临安马啸乡。

沿途有众多的古村落、关口、石板路、古桥、茶亭,

2013年,徽杭古道绩溪段和郎溪段,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因为徽州人多地少,要生存下去,

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面的世界寻找生机,

注定了徽商是行商,走遍天下。


古时的徽商多是小本起家,特别能吃苦耐劳,

绝大部分徽商出行,选择的是走山道或乘船前往杭州与上海。

徽杭古道就是一代代的徽州人,

父亲带儿子,

哥哥带弟弟,

老乡带老乡,

走出大山,创业谋生的人生第一路。


古道不宽,翻山越岭,

但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道呢?

因为徽州人无论生意做的多大,

官做得多高,

都有荣归故里,报答家乡的情结。

明朝兵部尚书、戚继光的老领导胡宗宪在杭州做官,

从老家龙川村经徽杭古道多次返乡,

看到古道残破,

还出钱修了很多路段;


大商人胡雪岩年少时,

也是沿着古道肩挑背扛走出大山,

来到杭州发展,创立了名震一时的商业王国;


家住绩溪上庄的大学者胡适,

多次经徽杭古道去杭州、上海讲学,

晚年在台湾,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


毛主席的一首词,让“武昌鱼”名扬天下,

烹制这道名菜的徽厨大师程明开,

就住在徽杭古道脚下的岭前村。


今天徽学己经和藏学、敦煌学成为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徽杭古道承载的,

不只是肩膀马背上的货物与行嚢,

还有古道的这端与那端的文明。


03胡雪岩助左宗棠收复新疆 

徽州绩溪人胡雪岩,

家境贫寒,

13岁就外出杭州学做生意,

后来结识了朝廷大官左宗棠。


左宗棠一直想西征收复新疆,

但国力太弱,打仗没有军费,

四处筹措,但“一任函椟频催,率置不答”,

一度陷于绝望。

左大人确实是干大事的人,

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很简单“三个字”——举国债。

但是大清国,

却缺少举债最重要的东西——信誉。


今天

哪怕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人

也知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信誉不好了,后果很严重。


借不到钱,左宗棠想到了胡雪岩,

因为胡雪岩是有国际信用的民间资本家,

由胡雪岩出面向洋商借款发饷,

同时还通过胡雪岩的转运局,

向上海、汉口、西安等地票号融资助军。


从左宗棠的西征奏折中看,

朝廷给的军费是424万两白银,

是总军费的1/3左右。

那么其余的2/3呢?

是胡雪岩东奔西跑,借的。


今天看来,

有了胡雪岩,才成就了左宗棠。

因为没有钱粮,

再NB的统帅也无法打仗,

新疆可能就会像蒙古国一样了。

我们去新疆,看火焰山,吃葡萄干,

可能要用护照了。


有人说胡雪岩是“红顶商人”,

话说回来,

当时和胡雪岩同样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家,

都有能力帮助左宗棠。

只是这样的人,在大清国有又几个呢?

民族大义面前:幸有徽商胡雪岩。

胡雪岩1874年的创办胡庆余堂,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仍然静卧于杭州吴山脚下,

他亲手写的店训“戒欺”、“真不二价”,

仍带给我们许多启示与怀想。


04剪刀大王张小泉

张小泉的爸爸是徽州黟县人张思家,

清朝的康熙初年,

带着一把铁锤来到杭州,

开了家名叫“张大隆”的剪刀店,

生意很好。

生意好了,

各种山寨的“张大隆”剪刀也多了,

影响了声誉。

张小泉子承父业,

为了制作更好的刀剪,

另外创立了“张小泉”字号。 

他用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精心打制,

制作的剪刀,

造型独特,刀口锋利,开闭自如,

“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最受欢迎。


乾隆皇帝下江南,

游杭州城隍山,

到张小泉的剪刀店躲雨,

做工精美的剪刀,

让皇帝也忍不住买了几把带回紫禁城,

清廷造办处列入采购计划,

小泉剪刀成为贡品,更火了。

1956年,

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特别指出:“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

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现在,

张小泉是刀剪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

是中国的“瑞士军刀”,

张小泉代表了一种徽州人的工匠精神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


一剪在手,万事不愁。

万事不愁,一剪在手。


 

05汪庄与西子宾馆

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官,

一天灵感来了,给西湖留下两句著名的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西湖有了个美丽的别称“西子”。


西湖边上有个西子宾馆,历史上叫汪庄,

他的主人是徽州绩溪商人,

汪裕泰茶号大老板——汪自新。

汪自新是个奇人,不仅茶叶经营的好,

琴棋书画也在行,还是名医,

关键还懂得风雅,花大价钱在西湖边建造了汪庄,

经常请一些名人名流到汪庄轰趴(Home  Party)。


从1953年到1975年,

毛主席曾先后27次住在汪庄,

他把这里看作他在湖南、北京之外的第三个家。


2016年9月,

G20峰会在西子宾馆举办了“西湖盛宴”欢迎晚宴,

各国政要大咖齐聚“汪庄”。

也许是家族里DNA的传承,

自明代起,

汪自新的祖先就开始制琴、买琴、藏琴。

他对古琴也是“琴“有独钟,

自己都曾改名汪琴,

外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琴痴”。


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

汪老板拿出了唐代雷霄文制造的“天籁琴”,

有人说这唐代的“天籁琴”是赝品,假的。

汪老板也不生气,

只提出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是假的?


有人说:唐代雷霄文制造的“天籁琴”琴底木材,

是“楸梓”而不是“黄心梓”,

楸梓木锯开颜色是微紫黑,

黄心梓是中心色偏黄,

一时间舆论纷纷。


汪老板宣布自己要开一个说明会,

说明会上他干了一件事,惊掉时人下巴:

拿出刀锯,当众劈开天籁琴,把琴底鋸开,

大家一 看,

果然是发黑泛紫的一块“楸梓”。


汪自新说,

古琴虽然珍贵,

劈琴固然可惜,

但徽商的诚信更加可贵。


 

06黄宾虹留给杭州的福利

黄宾虹,

徽州歙县潭渡人。

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大人物,

更是新安画派的超级IP。


2017年嘉德春拍,

黄宾虹92岁创作的山水画巨制《黄山汤口》,

拍出3.45亿元的价格。

黄宾虹十分喜欢杭州,

1920年冬,一场大雪,

黄宾虹与太太,

从上海直奔杭州西湖赏雪。


20多天里他每天湖中泛舟,

身边常带本小册子,

每到一处总是画下眼前风景。

他说:“杭州是平原地带,像一个大花园,处处都是景致。”


1948年秋,

黄宾虹全家从北京迁到杭州,

住在栖霞岭31号,

开始了他人生最后八年的黄金创作时代。

宾虹先生去世后,

将遗作遗物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其中自作书画5000多件,

收藏古今书画1000余件,

古印近900方,

铜、瓷、玉等各类文物近500件,

碑帖藏书近2000种,

文稿、信札“一木箱”,

总数达一万多件。


如今,

杭州人的一个重要福利,

就是到浙江省博物馆看黄宾虹。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07胡宗宪与杭州镇海楼

嘉靖三十年

浙江沿海倭乱成灾

时任地方长官的徽州人胡宗宪

挑选了有文有武的三个人

戚继光

俞大猷

徐文长

撸起袖子加油干

平了倭乱,保了安宁

嘉靖三十五年

胡宗宪重建镇海楼(现为鼓楼,位于杭州河坊街)

徐文长写了《镇海楼记》

记录了胡队长带团队把鬼子打得蛋疼的功绩

这个徐文长晚年号青藤

据说难得糊涂的郑板桥曾有一印

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表示对徐文长非常佩服

胡宗宪做为统帅

在防鬼子这件事上治标又治本

亲自主持编写了《筹海图编》

加强大明朝海防建设

这本书关键还明确标注了钓鱼岛方位

现在也是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一大实锤



08方成培与雷峰塔

是谁在耳边说爱我永不变

只为这一句啊哈断肠也无怨

……

《新白娘子传奇》中这首《千年等一回》

传唱了许多年

当年也赚足了许多阿姨姐姐的眼泪

《新白娘子传奇》中

法海骗许仙到了金山

白娘子水漫金山救了许仙

无奈功力尚浅

法海将白娘子压在了雷峰塔下

……

这段传奇虐心的故事谁编的呢

作者叫方成培

徽州歙县人,是个戏曲作家

一生改编创作了很多部戏

其中《雷峰塔传奇》最为著名

后人改名为《白蛇传》

白蛇是妖,是怪

依然被人们崇拜,喜爱

因为正直、善良和坚忍的爱不可能永远被打败


《雷峰塔传奇》

一个徽州人的价值观


 

09范涞与岳王庙

万历二十二年的一天

徽州人范涞在杭州西湖散步

路过岳王庙

发现秦桧、王氏和万俟卨[mò qí Xiè]三个跪像

已被岳飞的粉丝打碎

决定用生铁重铸三人的跪像

拿定主意后,范涞认为

岳飞之所以被陷害

与附和秦桧的张俊脱不了干系

于是又增加了一个张俊的跪像

四个跪像铸成后

杭州的百姓纷纷为范涞打call


万历三十年

范涞升任浙江布政使

重返杭州

却发现王氏和张俊跪像又被击碎

于是再次自掏腰包将跪像修复

范涞自费铸跪像

diss的是陷害忠良的奸臣

点赞的是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



10叶为铭与西泠印社

西子湖边西泠社,

诗书画印冠江南。

世人皆道吴昌硕,

谁晓徽州叶品三。

西湖孤山南面有个景点

叫西泠印社

这名字有点怪,反正我听过许多人读西冷印社

印社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

研究金石,印学

歙县人叶为铭是创始人和合伙人

经过百年的传承

西泠印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早己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叶先生虽然久居杭州

但一生不忘老家歙县新州

始终以“新安叶为铭”自称

他有一枚自己很喜欢的印章---“新州旧族”

就是他时常萦绕心头的

故乡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与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上一篇:徽商与上海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列表

推荐新闻